残障社群智慧共享平台
全局搜索
作者: 解岩 发布时间: 2018-08-24 点击量: 567 来源: 中国残障观察报告2017

趋势猜想

水无形而有万形,水无物而能容万物。形为何物?物又为何形?混沌与明朗、犹豫与坚定,我们探索、试验、类比、归纳、联想以及建构起它们之间的组合,以既有的客观事实为根据,又凭客观事实做推理。然后,低下头,谨慎猜想;抬起头,放言趋势。


特殊教育行业四面楚歌中孕育发展


2017年,如果不是因为《残疾人教育条例》的修订实施,以及《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的出台,在最近几年的观察报告中,特殊教育行业几乎被我们遗忘。静下心去回想造成这一疏漏的原因,我们得出特殊教育行业四面楚歌这样一个行业发现。

师资阶段。在常年大力发展特殊教育的政策背景下,坐落在综合大学或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学院或者单独设立的特殊教育学院,从学生人数和硬件条件,都发生很大程度的变化,条件越来越好,数量越来越多。但师资配备的不充裕又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一句话:有学生没老师。而教师队伍缺人,是中国特殊教育落后在专业队伍建设上的反映。其次,特教学院的生源相对其他专业差,各特教学院的学生整体水平一直不高。某些特殊学院重视实训方面的实用型人才培育,但缺少特教专业研究层面的后备力量补充,又会造成专业理论研究上的欠缺。接下来,等毕业之后的就业,面临的各种选择和挑战就会更多。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这些特教专业里的名校,其毕业的学生是“抢手货”,但大家都想奔类似京广深、江浙沪等特教发达的城市,可学校的编制又受限,差一点的特校又不爱去。还有一点更为纠结,多年来特教教师的教师从业资格证,都是考普通教育学科,国家一直没有专属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各种限制都成了特教院校毕业的学生就业选择上的障碍。

特教学校。随着各地纷纷新建、改建、扩建特教中心或者合并盲校、聋校,各特教学校的校长的社会活动越来越强,成为左右学校发展的关键人物。迫于教育行业目前“校内不许出事”的现状,对于普通特教教师来说,追求教学质量变成追求程序文件齐全,老师们的精力没有放在学生上,去做IEP,而是频于满足各方面的检查。没有做过定量调查,但从私下感受而言,能在特教学校用心干5年以上的老师越来越少。环境,已经使人无法用心。同时,非专业的领导专业的现象,在特教学校更是比比皆是,而且特教专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同残障类别的教育也是不同的,专业会更进一步细分。这一误区和情况,使老师们或是基于学校的合并,并入其他障别后,要不断学自己专业之外的内容,或是根据领导的要求做不专业的“专业”,或是无所适从。

民办康复机构。雨后春笋般出现之后,需要大量实操性的特教学生,不够的就从幼教、心理学专业找。同时,康复机构还要防挖人,自身培训出来的特教人才,一方面担心被挖走,另一方面不断提高薪水,进而挤占年轻人的空间,提升残障儿童家长的收费。此外,压力大、不稳定、专业发展不明朗等因素也会造成人员的流失。

家长。随着家长年龄层的降低、知识层提高,家长对于特教专业的知识越来越懂,对老师也就越来越挑剔。与普通学校里家长与教师的关系不同,在民办康复机构,家长越来越敢于直言教学质量。在前面的人才现状下,家长们当然对特教行业的教师、从业者产生失望和不信任。而在公立特殊学校,又回到了和普校一样的家长配合学校的情况,家长们没那么问责。同时,融合教育发展趋势下,家长们又急需专业的特教老师给予融合支持。

政策。按道理修订《残疾人教育条例》之后,行业本应该发生变化。但从1994版条例出台后的执行情况看,首先,从教育部就会长出一口气,终于完成政策出台,接下来的落实,那就走走看吧,这种思维方式已经成为习惯。其次,推动落实的人,没有推动政策出台那么努力。教育部、残联促成政策出台,落实的话,仅靠残联显然会削弱很多。而民间的家长们,又会回到老路,手里拿着政策,脸上挂着笑脸,点头哈腰地四处求人。

歧视。这也是老生常谈,社会对于残障的歧视,折射到特教行业,一来,从事特教行业的教师待遇差,发展空间小。二来,教育行业尤其是普校对特教的远离与歧视,从事教育的官员、专家都觉得残障者的教育,就是吃好、睡好、管好,别出来捣乱。精英式的教育理念,必然产生这样的特教思维。三来,家人、朋友的不理解,好端端地做什么特教老师,将来找得到对象吗?特教行业连家人都给标签化啦。四来,社会对待特教人员,是对残障歧视的特教反映,特教都是有爱心的,但我们特教老师的专业呢,就都不认了甚至不需要专业。

似乎还有,我们不再一一分析。除了家庭以外,与残障者最早接触、最接近的特殊教育行业,怎么变得这样破烂不堪?希望我们的观察和描述是一个错觉,甚至是错误。所以,我们谨慎地形容为“四面楚歌”。

江湖告急,那是不是特教行业就没有希望啦。答案是否定的,有希望,正在孕育发展。

理由一,有人学。从引入行业专家回国建设中国的特教专业,到中国本土特教专业的人才培养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国的特教人越来越清晰国外特教行业发展的现状。清晰是为了懂得我们像先进的学什么,因为回到国内,还是要实践适合中国本土的特教模式。同时,在我们的认知里认为最合适移植到大陆的台湾地区的特教模式,也与大陆各地的学术交流与日俱增,可以极大地减少我们实践的弯路。有人学了,必然就会有人用。

理由二,有人回。当一批赴海外留学的人才,学成之后纷纷回国,从事专业研究、教学和实践。他们知道,所学专业在国内是最大、最有可能实现专业理想,也是最急需的土壤。此时,特教专业的学科建设就会带来革命性的改变,而这一情况正在发生。

理由三,有人干。置身于特教行业的从业者,我们欣喜地发现,有一批与我们同样的人,开始反思中国特教行业,并用行动影响同行。虽然相比行业的从业者,他们的人数和力量极其单薄,但这些特教骨干和人员具有共同的特征:既实践又保持理论的提升,既遵循《公约》理念更明确残障者是权利的主体,既理性批判行业现状又积极行动促成改变,既有薪酬水平的生活需要和保障又有专业发展的实践和理想,既专业又不以爱心代替专业,既务实又不以崇洋媚外代替本土智慧。总结起来,他们更理性和坚韧。

以上的理由,我们暂且梳理至此,是不是这些就足以使特殊教育行业发展变化?我们不能马上回答这个问题,即使还有一些状况进入我们的视野里。四面楚歌中孕育发展,风险中蕴藏机会,特教行业同样也是中国残障领域乃至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残库推荐

2024

2023

一加一

有人基金会

Copyright © 2017-2021 One Plus One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61839号 | 京网安备11010602006767号

0.378654s